在现代农业中,农田自动气象站已成为精准种植的核心装备,它通过实时捕捉田间微气候,让 “看天吃饭” 升级为 “知天而作”。
这类设备通常由五大核心部分构成:高精度传感器组负责监测温度、湿度、光照、风速、土壤墒情等关键参数;数据采集器对信息进行汇总处理;传输模块通过无线或有线方式上传数据;太阳能供电系统保障野外持续运行;云平台则实现数据的存储、分析与展示。设备采用防腐蚀材质,防护等级可达 IP66,能适应高温、高湿等复杂田间环境。
根据应用场景不同,设备可灵活选型:便携式三脚架款适合山区、丘陵等复杂地形,便于快速部署;塔式设备能监测不同垂直高度的气象数据,适配梯田种植;浮筒式则专为湿地、水域周边农业设计。同时支持定制化传感器配置,可根据作物需求增加 CO₂浓度、叶面温度等监测参数。
其核心价值体现在全周期生产支撑中:水稻分蘖期监测土壤温度,低于 15℃时推送覆膜保温建议,可提升有效分蘖数 18%;小麦返青期跟踪墒情,及时补水能让返青整齐度大幅提高。在设施农业中,它能联动通风、除湿设备,使番茄病害发生率从 20% 降至 5%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跨界融合能力:与农机系统联动时,可根据降雨预报自动调度灌溉,或遇大风暂停无人机植保,能提升水资源利用率 30%;对接电商平台后,可为农产品提供气候溯源服务,助力实现溢价。数据超限时,系统还会通过短信或 APP 推送预警,提前防范旱涝、霜冻等灾害。
如今,这类设备已在全国 2000 余个种植区应用,助力作物因气象因素的减产率从 20% 降至 7%,亩均增收显著,成为推动农业数字化的重要力量。
金叶新闻资讯